发布日期:2024-09-09 13:30 点击次数:80
作者:子墨
图片
罗翔老师说:“如果你一跟父母说话就感到烦躁,其实并不是你反感或讨厌父母,也不是你没有耐心或脾气不好,这其实是一种条件反射。
因为小时候常被父母打压、挑剔、否定,让你持续性的产生低价值感,还有父母经常吵架,氛围压抑,你被施加过多压力,被压得喘不过气,父母时刻向你传递负能量和焦虑感,这样的情绪被积累在潜意识里。
长大后只要你和父母交流,不论对错,潜意识里就觉得他们又要开始像小时候那样挑剔,所以不自觉的开始保护机制,用不耐烦、发脾气的方式来先发制人。”
与亲言,心躁何解?在这漫漫人生的长途中,不知你是否有过这般体验,每当与父母开口交谈,内心便涌起一股莫名的烦躁。
其实,这并非是对父母的反感与厌恶,亦非自身耐心的缺失或脾气的乖戾,而是一种悄然形成的条件反射。
就如同那阴沉的天空,密云积聚,却并非是对大地的憎恶,只是气候的变化使然。在家中,那熟悉的场景,父母关切的眼神、唠叨的话语,反复交织,如同一张无形的网,令人感到束缚。
孟子icon曾言:“惟孝顺父母,可以解忧。”然而我们在与父母交流时,却常常心浮气躁。那么,在面对父母时,为何如此容易心生烦躁?
或许是成长的压力,如巨石压在心头,让我们在父母面前难以保持平和。或许是梦想与现实的差距,使得内心焦虑,而父母的关怀成了情绪的触发点。
“谁言寸草心,报得三春晖。”我们深知父母之恩情重于泰山,却在日常交流中失去了应有的耐心。这不应是我们对待亲人的方式。
纪伯伦说:“有的儿女使我们感到此生不虚,有的儿女为我们留下了终身遗憾。”
我们不能让这种烦躁在沉默中恶化与父母的关系,而应努力打破这条件反射的桎梏。
试着深呼吸,静下心来,聆听父母话语中的关爱,如同沐浴在春日的暖阳中。相信在那耐心的倾听与理解中,烦躁会渐渐消散,亲情的温暖将重新流淌心间。
或许,这一切都是童年阴影下的心霾。
在那如梦的童年时光里,本应是充满欢声笑语、温暖与呵护的岁月,然而,却是一片阴霾。
常被父母打压、挑剔、否定,宛如无情的霜雪,一次次冻结内心渴望认可的火苗,让持续性的低价值感如影随形。本应是自信绽放的花朵,却在这冰冷的氛围中逐渐凋零。
家中父母时常争吵,那激烈的争执声,如同尖锐的利箭,穿透灵魂。压抑的氛围,好似沉重的铅云,压得喘不过气来。
本应是避风的港湾,却成了风暴的中心。过多的压力,如山般倾倒在我稚嫩的肩头,让我们在本应无忧无虑的年岁里,过早地承受了生命之重。
父母时刻向我们传递着负能量和焦虑感,如同一股无形的洪流,将我们卷入深深的漩涡,这些情绪悄然积累在潜意识里。
如今,虽已长大,但那段童年的阴影,依旧如幽灵般徘徊在内心深处,时不时刺痛着我们的心。然而,我们深知不能永远被困在这过去的牢笼里。
这就要求我们努力冲破这阴霾,去追寻属于自己的阳光,将那隐藏在潜意识里的黑暗,一点点驱散,让心灵重获自由与安宁。
岁月悠悠,当步入成年的殿堂,本应与父母的交流变得温馨而和谐。可事与愿违,每当与他们开启对话的篇章,无论对错,潜意识里那童年的阴影便如幽灵般悄然浮现。
仿佛又回到了幼时,面对父母那习惯性的挑剔目光,心不由自主地颤抖。于是,不自觉地启动自我保护机制,用不耐烦、发脾气的方式来先发制人。
那曾经被打压的记忆,如同深深刻在心底的伤痕,虽已过去多年,却依旧隐隐作痛。小时候父母频繁的争吵,那充满焦虑与压抑的氛围,仍旧如阴霾笼罩心头。
就像老舍先生笔下那充满沧桑的旧胡同,岁月的痕迹虽深,却难以抹去。每一次交流,都像是一场无形的战争,我在这端,父母在那端,中间隔着的是时光累积的沟壑。
明知这般态度只会加深与父母的隔阂,可那瞬间的冲动难以自控。
或许,是内心深处对幼时伤害的恐惧尚未消散;或许,是还未学会如何以平和的心去面对曾经的过往。
因为原生家庭,宛如一座无形的城堡,在岁月的深处塑造着我们灵魂的模样。
弗洛伊德曾言:“人的一生总是在弥补童年的缺失。”
那些童年时期在原生家庭中的经历,无论是父母的关爱还是伤害,都如同一颗颗深埋的种子,在心底生根发芽。
小时候,父母的打压、挑剔与否定,如寒夜的冷风,一次次吹灭内心希望的烛火,让自我价值感在黑暗中沉沦。
家庭中无休止的争吵,那紧张压抑的氛围,好似沉重的枷锁,束缚着心灵的自由。
正如托尔斯泰所说:“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,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。”
在这不幸之中成长的人,总是带着深深的伤痕前行。
阿德勒也讲过:“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,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。”
而那不幸之人,却在成年后的世界里,舔舐着童年的伤口。
或许前方的道路依然崎岖,但我们坚信,总有一天,能走出原生家庭的阴霾,迎接温暖的阳光,让心灵自由。
更应鼓起勇气,打破这心灵的藩篱,去修复与父母之间那道破碎的桥梁,用理解和宽容化解误会,让爱重新在交流中流淌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